幸福营造立身之本,这就是安阳县二中的教育思想。学校的管理策略是:集体领导,分工负责,全员参与,民主管理。实行分层次三级(校级-学部-班级)管理体制,师生参与管理。
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,推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,实施教学上的“七个化”,即:教学观念现代化、课程设置多样化、教学方法灵活化、教学手段综合化、教学要求层次化、学生学习主体化、教学管理规范化。
学校是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之一的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,只指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本部(即南校区)。该校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,没有复读班。安阳县二中分校(即北校区),属于民办性质,举办有2009年高考复读班。安阳县二中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《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(试行)》,规范办学行为,扎实推进素质教育,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,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.
安阳县二中(全称:安阳县第二中学)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,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洹水之滨,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。学校总占地面积640亩,总建筑面积139800平方米,校园内楼房林立,白杨参天,芳草茵茵,鲜花簇簇,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。
学校分本部和分校两个校区,本部占地170亩,建筑总面积56000平方米;分校占地420亩,总建筑面积77024平方米。全校在校生近8000人,教职工598人。有市级名师3人,特级教师2人,高级教师42人,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69人,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%。
学校确立了“以人为本,全面发展”的办学宗旨,“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”的办学理念,确立了“和谐、文明、素质”的办学模式,以“绘一流宏图,创一流勋业,竞一流名师,扬一流英才”为办学目标,形成了“团结勤奋,求实严谨,积极进取,开拓创新”的校风;形成了“教书育人,满腔热忱,诲人不倦,率先垂范”的教风;形成了“勤奋好学,深思苦练,注重基础,勇于实践”的学风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,为学生终身负责,为学生终生幸福营造立身之本,这就是安阳县二中的教育思想。
学校的管理策略是:集体领导,分工负责,全员参与,民主管理。实行分层次三级(校级-学部-班级)管理体制,师生参与管理。
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,推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,实施教学上的“七个化”,即:教学观念现代化、课程设置多样化、教学方法灵活化、教学手段综合化、教学要求层次化、学生学习主体化、教学管理规范化。
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:省示范性高中、省文明单位、全国青少年“五好”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集体三等奖、全国重点科研课题“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”实验学校、全国中语会导读导写研究实验基地、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、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先进集体、省电化教育达标学校、省五爱教育先进单位、省绿色学校、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。
“大学生的摇篮,中学生的乐土”是社会各界对这所学校的盛赞。多年来,学校教育成绩一直名列安阳市辖区五县前茅,会考一次合格率达95%,优秀率达50%。自1997年以来,先后向清华、北大、人大、南开、复旦、武大、上海交大、西安交大、中国科大等名校输送了54名优秀学生。
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。优美的教学环境,良好的校纪校风,严格的管理制度,过硬的师资力量,崭新的办校理念,使这里正在成为千万名学子们的求学胜地。安阳县二中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,迈着铿锵的步伐向“树一流鸿志,扬一流雄风,创一流伟业,育一流名才”的办学目标奋进。
历史概述
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,是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,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。她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洹水侧畔:西望甲骨殷墟,北瞻韩陵片石,南眺大寒仰韶文化遗址,东瞰永和石桥,千年胜迹。丰厚的文化底蕴,为学校的成长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石。
安阳县二中始创于解放前夕的枪林弹雨之中,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温暖怀抱;党的和煦阳光,使这株风雨飘摇中的弱苗得以茁壮成长;人民群众的甘霖雨露,令其硕果累累、桃李芬芳。
1948年5月,中共漳南县委、漳南县人民政府一手创办了这所人民子弟学校——漳南师范,她就是安阳县二中的前身。1949年11月,更名为邺县师范,1951年开始招收初中班;1954年夏迁至白璧集村西,校名定为“河南省安阳第七初级中学”。1958年暑期开始招收高中班,校名改为:“河南省安阳县第二中学”,其后虽又有多次校名更易,而最终还是沿用了这一校名至今。
战火催其生春风促其长(1948.5-1966.5)
三年解放战争对人材的急切需求是这所学校诞生的先决条件,建国后的和煦春风又是促使其茁壮成长的决定性因素。其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:
一、师范阶段:(1948.5-1954.7)
安阳县二中的前身是漳南师范。1947年4月,中共太行五分区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,在安阳市以东设安东县(次年更名为邺县)和漳南县(以冯宿桥为界)。第二年五月,漳南县师范诞生,校址设在滑河屯(在今内黄县境内)。校长由漳南县县长侯东明兼任;不久,侯县长随军南下,校长之职由当时太行区安阳教育科科长于立廷接任,教务主任是戚执德同志。
办学目的:为解放区培训教师,为革命和建设培养干部。
办学方式:游击式——打退敌人,就组织学生上课、学习;敌人攻过来,就将教学设备往学校的马车上一装,转移到其他地方。当时学校的主要财产就是那辆牛拉马车和一些简陋的教学设备。
1948年秋,漳南师范曾搬到井儿头村(现河北省魏县境内);第二年春,又搬回滑河屯。 同年五月,安阳解放,漳南师范迁移到高利寺(现安阳县辛村乡境内);九月,漳南县建制撤销,原属漳南县的辛村,吕村、北郭三个乡划归邺县,漳南师范迁到了安阳市北郊南漳涧村,更名为邺县师范。
校 长:于立廷
副校长:翟要生 刘朝东
教务主任:戚执德
办学特色:根据当时形势之急需,学校采取正规教学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材:程度较好而又年龄偏大的学员,参加为期三个月乃至数月的师训班,而后便分配到全县各小学任教,且一期接一期不间断地快速培训;而较年轻者则入正规的师范班学习,2—3年毕业。这样既可解决燃眉之急,又可培养出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。办学效益:为当时的邺县培训了大批教师,使大部分村庄都办起了小学。同时也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,当时的小学教师也是兼做地方行政工作的工作员,其中有不少人都成长为卓越的领导干部。
二.初中阶段(1954.5-1958.7)
邺县师范从1950年开始招收初中班。
1953年,邺县人民政府决定创办邺县中学,并任命刘朝东为校长。第二年春,邺县县制撤销,合并到安阳县。刘朝东遂率邺县师范初中部到邺县县政府原址——白璧集村西头,将原县政府的房舍略加改造,又新建三栋园拱走廊红瓦教室,办起这所拥有15个教学班的初级中学;当时,安阳地区各中学统一排序,定名为:“河南省安阳第七初级中学”。
校 长: 刘朝东(1954.5—1957.12.)
教导主任: 张惠卿(1954.5—1957.12.)
副教导主任:宋文杰(1955年秋调至安阳六中)
总务主任: 郝良臣 (1956.7.—1958.6.)
办学特色:时值建国之初,国家处于恢复发展阶段,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,蓬勃发展、蒸蒸日上。当时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学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:
1.教师治学态度严谨,教学工作扎实,培养的学生功底坚实,为以后的学习、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2.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,差不多每周周末都有文艺晚会、电影晚会等文体活动。常有师生同台演出,曾演大型话剧《万水千山》,豫剧《社,就是家》,舞蹈《江边游艺舞》、《大头娃娃舞》等节目。
3.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,如平整校园,垫操场等;也曾组织学生到棉花研究所参加搞棉花营养钵、挖渠等生产劳动。
三. 完中阶段:(1958年8月—1966年6月)
1957年年底,整风反右运动开始;第二年春,举国上下各行各业展开了全面大跃进。当时,在批判“白专道路”的基础上,响亮提出“又红又专”的口号,各地“红专大学”应运而生;学校强调“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,党的教育方针是:“使受教育者在德育、智育、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,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、有文化的劳动者。”在此背景下,学校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,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:在学校则组织小排子车运输队、缝纫组,还抬着粪筐到马路上去拾粪,到农村生产社、棉花研究所、棉花加工厂等地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。
1958年暑期,原“安阳第七初级中学”更名为“安阳县第二中学”,在原有15个初中班的基础上,新招两个高中班,自此成为完全中学。
学校还先后引进一批新教师:杨荣浦、曾志杰、赵开轩、刘凤岐、张士芳、于彩风、刘宝琦、刘贵田、韩占礼等。
学校领导成员:
党支部书记: 武占元(1957.12—1959.12)
校 长: 宋品卿 (1958.5.—1964.7.)
教导主任: 孙望潮 (省政协委员)
副教导主任: 申文质(兼工会主席)
总务主任: 薄尽孝(1958.7—1960.5)
副总务主任: 武瑞贞 狄建堂
团委书记: 李书海(1958年__1961年)
王日进(1961年__1965年)
史书信(1965年——1969年)
1959年10月,安阳县建制撤销,归于安阳市辖管,与市内中学统一排序,学校更名为“安阳市第十二中学”;1961年恢复安阳县,校名也恢复为“安阳县第二中学”。
文革十年几经磨难(1966.6-1977.12)
1966年的盛夏,以“清政治、清经济、清组织,清思想”为目标的“四清”运动即将结束之际,轰轰烈烈的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席卷神州大地,各校都相继停课“闹革命”。是年六月,全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集中于市内集训;一中、二中师生在原校集中进行文化大革命。这期间,不少领导干部和无辜教师被打成“走资派”、“黑帮”、“反革命”等,惨遭各种形式的批斗和人身伤害,甚或至残、至死。
是年秋,文化大革命深入发展,各校开始划分“造反派”与“保皇派”;红卫兵的全国“革命大串连”,加剧了学生组织之间的矛盾、斗争。安阳县二中当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群众组织,其间矛盾与斗争也在不断产生、发展与升级,他们的共同口号是“打倒走资派,保卫毛主席!”。就当时二中情况而言,自1964年校长宋品卿调至安阳县职业技术学校任职以后,校长职位长期空缺。副校长申俊华主持全校工作,就成了当时二中“最大的当权派”,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。
到了1967年春,在革命大联合的旗帜下,安阳县二中形成两大派群众组织,其矛盾、斗争不断加剧;继而社会上两大派群众组织之间出现了“武斗”现象,学校也火药味十足。在这种情况下,大多数师生相继离校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一年有余。
1968年秋,上级要求大中小学都要“复课闹革命”,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原安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并入安阳县二中。这样,职业技校的一批优秀教师,如荣午义、朱现魁、罗乃先、安大寒、郝立奇、张光育、朱先让等,加入到二中教师队伍行列;学校更名为“安阳县‘五七’技校”。接着,“军宣队”、“工宣队”、“贫宣队”相继进驻学校,组织“革命大联合”、“复课闹革命”,学校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。11月初,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开始,全县教师集中于 “抗大”技校(原安阳县一中)集训,直到年底,毛主席发出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”的指示,中小学教师各回原籍,暂时走不了的到附近农村生产队安家落户,教师徐正孚、刘继良、傅秀兰、吉庆彬等,当时就落户于后白璧村。
48年漳南师范首届学生,谢茂亭漳师学生自治会生活大队长,首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。历任省农资公司科长、备战仓库支书等职。1978年参加全国双学财贸会议,受到华国锋、叶剑英、邓小平、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。
48年漳南师范首届学生,学生自治会文书,首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。安阳市四中退休教师,常年在美国生活;在美籍华人中颇有影响。
53届毕业生。刘文金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、指挥家。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、艺术总监,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;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。2001年受聘于韩国中央大学校,为国乐大学教授。《豫北畅想曲》、《三门峡畅想曲》是其处女作;其二胡协奏曲《长城随想》被誉为“当代二胡作品新的里程碑”。他曾创作大量作品,并为数十部电视剧配乐,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,国务院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。
56届毕业生;主任中医师,高级讲师,河南省卫校附属医院名誉院长。河南省首届继承型高级中医人材导师,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,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。
87年毕业生;现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政策法规司,任副处长,职称为副研究员。
61届毕业生;60年提前参加高考,郑大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,发表《十月革命史》、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》、《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》等论著,被评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58届毕业生;历任安阳县人民武装部助理员、秘书、政治委员、党委书记、中共安阳县委常委等职
74届毕业生,中共党员。曾任河南省财政厅农业财务处副组长、组长、副处长,河南省财政厅税政处处长等职,现任河南省财政厅国库处处长兼支付中心主任。
80届毕业生,现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燃料分会副秘书长,国家电力公司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管理部主任,《燃料纵横》期刊副总编辑